产业资讯

首页 > 产业资讯

产业观察 | | “双碳”目标下环保产业面临哪些新趋势、新变革

发布时间:2021-09-23 08:21来源:点击率:

  “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高频热词。毫无疑问,“双碳”目标不仅会给环保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增长空间,带来更多跨领域、链接性的产业机会,还将催生环保产业新模式和相关产品、装备、工程的诞生和研发,形成相关环保产业新领域,并有可能引起整个环保产业的变革。那么环保企业要应对哪些挑战?如何再定位、再出发?

  关注一:“双碳”背景下产业呈哪些新趋势?

  2004年至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从606亿元增加到7.5万亿元。市场竞争充分,集中度不断提高,10%的企业创造近9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环保产业布局上,北京、湖北、浙江、广东、江苏、陕西6省、直辖市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700亿元,6省、直辖市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68.4%。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近70万人。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呈现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互联网+”模式、PPP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服务业态呈快速发展态势。

  绿色产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环保产业也将以降碳为总抓手,加快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保产业将迎来三个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环保产业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应该说,正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行业必将向高质量精益运营服务的发展模式转变。

  基于这三方面新趋势,环保企业可以在循环经济、环保设施的低碳运行、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对低碳事业有所贡献,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能源行业的存量业务短期会受影响,新能源比例会持续提升,传统环境业务在工程服务之外还会有持续运营服务,长期来看存量市场也依然存在比较大的空间。

  传统环境产业将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市场,现代服务业特性进一步凸显,产业转向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三大硬核驱动。仔细梳理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碳达峰碳中和背后的巨大产业机会更多将是跨领域、衔接性的,从供应链上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不仅是区域内,还涉及很多国际业务。其中,传统环保领域的重要板块如监测、水、气、土等,未来不仅要减排常规污染物,还要与低碳发展密切结合。围绕碳交易市场启动,更多高耗能行业加入,也会产生大量咨询、服务、设计、市场交易等机会,对第三方服务是很大的推动力。

  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虽然会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存量业务造成短期影响,但新能源比例会持续提升,加上传统环境业务在工程服务之外还会有持续运营服务,长期来看存量市场也依然存在比较大的空间。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之下强调的是环保跟节能的协同创新,未来要逐步从末端治理走到过程控制,甚至走到前端控制,通过模式等创新提升环境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环境产业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环境产业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基于这三方面新趋势,环境企业可以在循环经济、环保设施的低碳运行、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对低碳事业有所贡献。”专家介绍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环保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未来5到10年,我国现存的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等一众短板会加速补齐,传统环境治理工作将在2030年左右收尾。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投建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市场行为将逐步退出,环境产业进而转向以运维服务、提质增效为主的存量时代。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乐观,认为环保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并预计产业边界将进一步模糊,环保能源一体化大势所趋。随着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边界将进一步模糊,环保产业也将迎来更多机遇。

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落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绿色+”理念将贯穿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用下,生态环保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换挡、推动绿色发展中将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产业重点有望拓展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生态绿色化转型、绿色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产业边界随之进一步模糊。

  应该说,未来企业的延伸和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 伸,保护产业逐渐进入循环经济。因此,新形势下,也将面临新机遇。不同业务的齐头并举,会让企业内部产生新的利润,这成为企业健康发展和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服务的源泉。

  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边界将进一步模糊的背景下,环境企业也在调整项目布局。包括威立雅给包括燕山石化、化工园区在内的石化行业实施过一体化项目,如一次性能源的提供、能源优化、能源再利用等。

  关注二:环保企业应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市政环保设施减排整体最优解

目前碳话题下的获益主体主要是新能源行业,环保企业当前在减碳方面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环保企业与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无关。短期来看,主要还看环保企业能不能通过“卖碳”来获取收益。例如,沼气发电行业可能是减碳方面关联收益较大的领域。此外,环卫新能源车辆生产企业和环境监测类企业也会有相关利好,但应该与碳交易没有直接的关联。长期来看,碳排放量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很可能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环保企业一方面不要对当前减碳收益有过高期待,同时也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

  当前环保企业能否靠在碳市场“卖碳”获得独特竞争优势,还需深入研究。无论是原来的CDM(清洁发展机制)还是当前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要参与碳市场的这两个“卖碳”项目,首先要摸清企业所参与项目的对应温室气体减排量,将其效果通过标准的方法学折算成被市场认可的碳减排指标,然后再进行碳交易。

  在环保行业各细分领域内,除了直接的节能效益,其他减碳效果有能被国家认可的碳核算的方法学标准很少。除了直接的节能以及沼气利用的碳减排有针对性的方法学支撑,行业内正在实施或者研究的绝大部分与减碳可以建立相关性的领域,当前都很难详细计算碳排放量,比如,在垃圾分类中将有机垃圾做成肥料再回归土壤,理论上实现了碳归土,减少了碳排放,但整个过程可能涉及好几个细分学科和不同的领域,当前尚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核算的方法学。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很多环保细分领域减排或资源化措施缺少方法学支撑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环保企业具体业务中单体项目的碳排放量太小、太分散,碳减排交易的开发收益太小(而对应的程序却相对繁琐),继而也就导致了对应方法学本身开发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不少环保细分领域跨多专业学科,开发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大部分市政环保设施当前还没有被贴上“高碳”的标签。我国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厂(包括相应污泥)平均耗能水平高于美国约一倍,且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左右,但分散到单体项目,和电厂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的减排空间相比非常有限。同时,工业企业的配套环保设施的碳排放对比工业企业制造环节而言,占比也非常低。因此,在工业领域的减排行动中会考虑生产全流程中的节能降碳问题,但对其配套环保设施这一节点有可能会忽视。

  除开这些限制因素,当前碳市场本身发展也尚待进一步成熟,跨地域、跨领域的统一碳市场还未真正形成,交易频次较低,价格发现机制还不成熟,碳价不够高,都制约着碳减排对环保企业固有商业竞争模式的影响力度。因此,虽然降碳会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对象,但对当前环保企业各自商业模式的影响可能十分有限,在环保领域‘卖碳’不太可能在近两三年就能发展成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得益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下的CDM机制的作用,沼气利用方面的碳核算方法学已经十分成熟,10多年前,国内不少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发电项目通过CDM机制都曾经获得了来自欧洲的碳减排资金。早在2013年四川省也引入了CDM机制开展农村沼气碳交易。如果年产沼气20亿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万吨。

  目前有直接市场空间的是有机废弃物紧密相关的填埋气发电和沼气发电等,都是对沼气的利用。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本身是温室气体,可以折算成二十多倍的二氧化碳当量,另外,沼气发电不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节省能源,这部分也可以计入碳减排当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此前表示,目前我国每年40亿立方米畜禽粪便需要处理,产生沼气潜力最少400亿立方米~1000亿立方米;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以每人产生0.4kg厨余垃圾计算,产生沼气0.2立方米,全国每年可产生1000亿立方米沼气。未来,沼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就垃圾焚烧发电领域而言,天风公用环保测算,垃圾焚烧单吨日处理量产能预计全年实现碳减排约104万吨,在2025年100万吨/日产能的预期下,预计年减排量超一亿吨。

  垃圾焚烧发电的确能助力碳减排,但企业通过提升发电效率等方式减排的动力并不来自于“卖碳”,“考虑到当前政府支付的垃圾发电的处理费的行业平均值大概在每吨80元左右,CCER收益只能占到1.8%,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企业对垃圾发电工艺做技改的动机还是来自多发电直接带来的增加的电费收益。

  整体来看,相较于环保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直接刺激的是能源行业和高耗能大户。但是,碳指标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上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碳排放量的多少不仅可以用于评价社会管理、行业水平和产业结构,也可以用于衡量个体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技术路线的可持续水平。如果企业选择了一条非低碳的技术路线,在未来就一定存在优化的、可替代技术的可能。比如当前污水处理厂达标需要严重依赖耗材或者药剂,自然不是一种低碳的现状,而且很可能还存在着为达标而达标的拆东墙补西墙的缺陷,就有可能被更集约性的厂网和系统的优化、更高效更具性价比的工艺路线替代。因此,未来当环保企业判断环境技术路线和企业内部管理方式是否是可持续的最优解时,就不会单纯地以消除污染物的效果或是否节约成本来衡量,而是必须考虑低碳的因素。

  以污水处理厂为例,数据显示,全球污水处理等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碳排放量2%左右。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发布污水处理厂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美国提出2030年所有污水处理厂都要实现碳中和。

  因此,未来环保企业应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市政环保设施减排整体最优解。

  关注三:环保企业应着眼低碳,立足技术创新,寻找新模式、新机制

  众所周知,当前环保行业目前面临几方面共性问题: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每个行业都面临发展方向和定位的问题;二是环保行业很多传统细分领域的发展已接近天花板,依靠投资和建设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下一步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开发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深入思考;三是环保领域很多技术尽管取得很大发展,实现设备国产化,但仍有许多核心装备和技术依赖进口。

  技术创新依旧是环保产业的短板,要把技术真正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成果真正发力在环保产业支撑点上,当前必须高度关注怎样把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支撑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机制、市场要素和环节,打通技术向企业和市场转移的快速通路。诸如在废物资源化及循环型社会构建技术,环境健康与风险控制技术,基于自然过程的绿色能源水质净化技术,支撑绿色产业的现代生物、新材料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精准管理的智慧化产业技术。

  因此,当前环保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政策和产业创新。如全国碳交易市场全面上线等利好政策,对环保行业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思维方式创新。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从系统性角度思考企业发展战略,不单企业自身减少碳排放,也要为客户提供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效益导向型、质量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创新。上海环境在这方面已开展了一些探索,逐步把原来单一项目治理转为“环境治理+”,尝试EOD、低碳园区新服务模式。四是技术创新,数字化和环保行业传统技术结合,将进一步实现行业的高效发展。

  未来环保企业应建立行业碳中和创新中心,加强零碳智能技术产业转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传统行业减污降碳协同、碳捕集利用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为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建材、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提供优质、低成本的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

  但是,我们也必须提醒的是,环保产业要始终保持理性,碳中和是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但并非全部目标。未来要引领产业发展、打造产业内核、服务产业需求,需要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综合性解决方案,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未来。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有条件的可以走在前面,先转型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记者在了解到,不少环保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将这一目标融入企业战略布局中。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低碳实践较早开展,公司已基本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两个指标的双达峰。下一步将分“三步走”瞄准碳中和:碳排放总量2025年“稳中有降”、2035年“持续下降”、2050年“近零排放”。经过评估,蒋勇介绍说,在降碳方面,北排集团低碳运行、使用前沿低碳技术的碳减排潜力分别约3.4万吨、10万吨;在替碳方面,即可再生能源的碳减排潜力较大,为38万吨;在固碳即生态碳汇方面的潜力为0.5万吨。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来碳中和主要举措是4方面: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电气化进程加快、碳捕获技术发展。公司正制定碳中和、碳减排技术路线图,将不断加快项目绿色升级,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产业示范项目建设。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定位很清晰,坚持做科技型企业。未来5年,准备把60%以上的资源投入到贵重金属回收利用。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正不断探索行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一是与资本市场结合,打通资产证券化路径,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资金渠道,实现资源、资产、资金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模式。二是对存量PPP项目实现提质增效,通过PPP绩效考核推动机制革新,特别是在重大跨区域、跨流域项目上有所突破。三是立足EOD开发模式。四是推动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价格机制改革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


  (作者系《中国环境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