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首页 > 产业资讯

2023上半年运行形势分析报告 ② | 产业运行展望

发布时间:2023-08-01 09:48来源:点击率:

  二、产业运行展望

  以上市场表现是我会对覆盖全行业各细分领域大中小微型企业抽样调查反馈梳理汇总结果。总体来看,上半年全省生态环保产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略微增长,平均74.6%的企业营收同比增长或持平,53.2%的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新增订单数量和金额增长,规模较大的企业营收增长情况总体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产业界仍然保持稳中有升、缓步前行的态势。

  基于此,对于上半年安徽产业市场表现,我们有如下归纳总结:

  1、产业从政策驱动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转变

  环保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很多时候会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周期。当一个周期结束后,市场会萎缩甚至消失,或是由增量市场的建设转为存量市场的提标改造,或是由建设期转向日常运维期。企业对这种变化,如果没有敏锐的认识去适应这种变化,那企业效益也会变得跌宕起伏。环保行业的政策性影响和周期性相对明显,政策导向和财政投入决定着从业者每年的蛋糕到底有多大。比如城市污水厂建设、垃圾焚烧厂建设、电厂的脱硫脱硝、农村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以及上述相关的运维,每年政策要求的财政投入预算均可能产生变化。这些周期性的影响和区域性壁垒甚至决定了一些企业的生死和周期。

  随着政策红利黄金10年期的高潮退去,对于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环保行业,“政策出台带来市场增长”、“国企进场带来结构变革”之类的逻辑和角度在逐渐过时;伴随环保工程建设补短板“大跃进”大潮退去,装备与工程的分化是环保行业转入下半场之际的突出表现,接下来几乎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做好两件事:定位与重启。接下来主导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环保需求和供给的变革。对于上述变革,企业的思维必须换位转变,即从政策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也就是“深挖需求”。未来环保行业的需求点将会从“有”到“省”转变,具体而言就是“省心”、“省事”、“省钱”,“省心”是帮业主减少违规风险,“省事”是帮业主承担更多专业事务,“省钱”是帮业主减少成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省钱”是第一刚需。进入运营时代,未来能帮助甲方或者能使自己运营的项目省心、省事、省钱,是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国企一家独大迟滞构建产业生态

  目前安徽产业市场绝大多数大项目都被央企、国企拿走,本土企业参与度较低,对此一些优质型成长企业望洋兴叹举步维艰束手无策。造成“以大压小”现象原因在于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偏低,企业之间同质竞争严重、效益实现困难,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无法应对国内外巨头的挑战,无法实现全国或国际布局。以土壤生态修复为例,安徽一家老牌环境修复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最近一直很困惑:目前在安徽生态修复市场存在“工程化”和“国企化”两个不良倾向。即安徽修复市场几乎全部被国企和头部企业垄断,安徽企业望尘莫及。土壤修复涉及生物、化学、地质等专业技术集成度较高,还要遂行前期调查评估论证,因为每块地污染机理与程度不同相应的技术方案也要做到“一地一策”。但安徽不少机构招标时市场开放度不高,普遍淡漠技术型企业一味追求价格低和速度快,正常市价需2000块钱一亩治理成本,且修复后还需休养生息,结果中标价都是几百块钱一亩。此外招标机构对安徽专业的生态修复公司以及工程类企业设置住建与市政部门的资质约束门槛,甚至把企业是否有多少轧路机作为评标条件,“国企化”、“工程化”惯性思维严重导致同台挤出效应明显。央企国企如何和安徽民企合作共赢和谐共生?这些急迫问题亟待决策高层关注破解。

  3、应收账款“精准打击”中小微民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企业反应应收账款比重大、回款时间长、回款难等问题。疫情三年带来经济下行,不少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暂缓或延迟部分规划中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新项目释放减少。另一方面,工业企业产能减少,导致环保需求减少,爆发去年业界最为突出的“老、大、难”问题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拖欠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传递,上游欠下游、总包欠分包,环保行业成了账款拖欠的“重灾区”。而应收账款背后是支付模式的问题,资金要么依赖企业的自有资金,要么依赖政府的财政能力,一旦遇到经济形势不好,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就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安徽企业需要重视加强应收账款管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型资金归集模式、优化资金预算配置方案,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建议,可参考住建部颁布的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制定并推行环保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重点限定支付条款,以便从源头上解决环保行业回款难问题,这个建议值得安徽产业管理机构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