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安徽环保产业2022下半年运行分析报告摘要 ③ | 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3-02-23 07:48来源:点击率:

  三、政策建议

  在各地多重治理需求下,在多级治污政策引导下,我省产业市场风雨之后彩虹显。展望充满生机的2023,我们特作如下建议:

  1、加速技术创新是产业崛起“倍增器”

  在工业4.0智能化制造背景下,环保装备企业应努力完成数字化转型,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分享经济模式对生产方式进行绿色转型,在技术上实现兼容设备互联、数据采集、可视化展现及智能决策的信息设备共融互通,打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链。企业应加大环保产业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运用,从环保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运营、监测等方面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这是企业迈向智慧化环保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安徽是农业大省,省财政今年将统筹5个亿整治黑臭水体,不可谓投入不大。为让财政资金发挥长效机制,政府应立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省内项目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加相应科研软课题,创新污水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加强远程智能化,不断提升环保工程运营项目前端运营管理和后端处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政府应支持企业搭建生态环保类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并给予研发设备购置、研发经费投入等补助。开放政府生态环保项目应用场景,鼓励市场主体开放、开发应用场景,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物联网、云计算、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环保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支持民企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合作,逐步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行业主管部门可构建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与政府、成果与产业化、创新与国家优惠政策之间的有机对接。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可考虑向民营企业倾斜,提升名企研发创新竞争力,扩大“专精特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两创产品等地方性创新激励范围,围绕长江大保护、巢湖治理和“三大攻坚战”等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和项目奖补力度。

  2、三年阵痛亟待加大资金投入、财税扶持

  我省中小型环保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建议政府部门以减免部分税收或返还让利等方式,让中小型环保企业注血赋能加速起跑把三年的损失夺回来。同时加大环保项目专项资金投入,企业除积极向中央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外,地方政府也应加大自筹专项资金力度,确保专款专用把有限的经费用在环保项目建设的“刀刃上”。

  当下由于地方财政吃紧,许多企业承接的项目为政府项目资金回笼慢,而企业在贷款融资面临可供抵押物品少,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在融资担保方面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和国企央企,导致中小微屡屡出现融资困难。建议省市区(县)要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门要及时支付企业竣工项目款项,激励金融机构偏向中小企业融资。建议给予优质中小型企业申请免息贷款、增加战新贷和创新贷额度,简化贷款流程,并对产品与运维服务环保认证费用总额按比例给予补贴。即给本省企业提供更多的项目应用场景,尤其是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项目,在“同质同价”前提下,优先选用服务更快捷的本省优质企业,缓解企业生存压力,切实提高企业在省内、国内市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对中等技术水平、较高性价比的环保产品与服务有较高需求,但目前供需渠道和交流方式有限,企业“走出去”遇困。因此建议政府为国内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推动环保装备由单机或成套设备出口向海外投资或工程总承包带动环保装备出口转变。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当年购买省内无资产关联的生态环保企业设备、技术、服务,建议按照采购额进行综合奖补。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落实层面,结合地方经济、环境特点,适时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区域性细分领域技术规范、标准,指导相关行业发展。推动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改革建设项目审批制,鼓励、支持民企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外,还应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建议在预算内相关专项资金安排上,对节能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推广、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予以倾斜。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探索节能环保企业税收奖励试点。对于节能环保企业当期缴纳超出行业或全省企业平均税赋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给予部分返还或奖励。

  3、人才是强企根基兴业之本

  中小企业不同程度面临着招工难、留人难困局。企业亟需复合型人才,但不少企业规模偏小,或者站稳脚后跟后没有做到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即便培养出优质的技术人才也成为其他企业的“黄埔军校”。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落实人才激励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人才的政策,人才公寓、人才补贴要切实可行,尽量把人才留在企业、留在本地。中小企业更要反省自身,只有时刻不忘深耕企业文化,梳理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让员工有更多的家庭归宿感才能留住人;中小企业唯有苦炼内功不断提升内在发展动力,才能增强自身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完)